雨城區(qū)第四次文物普查資料——川茶與茶馬古道(傳統工藝今猶在—秘訣在精制)

雨城區(qū)第四次文物普查資料——川茶與茶馬古道(傳統工藝今猶在—秘訣在精制)

238閱讀 2025-01-07 10:30 文化

邊茶的精制工序主要是除雜(又稱揀茶)、整形(包括切鍘)、拼配(也稱配倉)、舂包和成品包裝。

除雜,即清除混雜在茶中的砂石、竹木、雜草和超過長度的茶梗(茶梗限長為二點五厘米)。過去除雜揀茶,完全依賴人工眼觀手挑,如今早已有分篩機除雜,實現了機械化。

整形,主要通過篩分和切鍘兩道工序完成。過去篩分使用竹編的篩子,依賴人工進行,如今有茶葉分篩機。通過分篩,對茶葉按大小長度分離出面茶和里茶;同時通過分篩可繼續(xù)清除茶中尚存的雜物,使茶葉達到整潔干凈的效果。

切鍘,是把通過除雜后篩揀出來的超長的茶梗、大葉進行切鍘整形處理,以求均勻整齊。如果切鍘生梗,還需要經過蒸制、漚堆發(fā)酵、轉色變味、干燥之后,才能作為配倉原料入倉。過去切鍘茶葉使用鍘刀,操作方法如同鍘草。一把鍘刀三個工人,一人執(zhí)刀,一人整理茶梗,一人喂茶。鍘生梗時,梗子硬,費力大,執(zhí)刀者常是大汗淋淋。喂茶師傅更是頗具危險。鍘下茶梗必須保證在二點五厘米左右,喂茶師傅的手離刀口近,稍不留神,鍘掉手指的事常有發(fā)生。三人一個班次僅能鍘生梗約二百斤。這種原始生產方法延續(xù)了幾代人,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用鍘茶機取代了人工鍘茶。

拼配,又稱配倉,就是將已經整理加工好后的邊茶原料,包括葉、梗、果、末,按規(guī)定比例進行拼配關堆(即配倉)。拼配關堆時,原料茶分三次按下粗上細的順序分層均勻撒開,堆邊要梳理整齊,能看出層次。拼配好后的茶葉停倉十二小時方可直接用于舂包。原料拼配,在古代由各家茶號自己掌握,各種原料的搭配比例,直接關系到成品茶的湯色、滋味,所以各家茶號都是保密的。

brand_alt_mark

茶葉漚堆發(fā)酵、干燥之后,女工揀茶(分篩除雜)攝影:孫明經

brand_alt_mark

茶磚需先用黃色土紙進行小包裝,然后再用篾篼完成外包裝 攝影:楊濤

舂包,是邊茶加工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具體操作程序在本書前面已有詳細記述。當日舂壓出來的茶包,按配料水分、生產架師姓名,分別堆放在寬敞通風的地方停放七日左右,待茶包完全冷卻定型、水分散失達到合格標準后,方可取出進行包裝。

成品包裝是最后一道工序。半成品堆放期滿,需事先經過抽樣檢驗,茶包重量、水分、灰分、水浸出物等均達到標準,才能算合格產品,進入包裝程序。古代抽樣檢驗沒有檢測儀器設備,全靠眼觀、手摸、口嘗。金尖茶要求顏色棕褐,滋味醇和,湯色紅亮,葉底暗褐粗老。每條茶包重量允許正差,不允許負差,正差不得超過三兩。每甑長短差距不允許超過一指(三厘米),外形平整,略現圓棱角,不松散不脫落。康磚茶要求顏色棕褐,滋味醇正,湯色紅濃,葉底花暗較粗。每條茶包重量正負差距與金尖茶相同。每磚長短差距不允許超過半公分。外形平整光滑,撒面均勻,厚薄一致,略現圓棱角,不松散不脫落。

通過檢驗后的茶葉,從裝半成品的篾篼中倒出,每塊逐一過稱(不夠重量者即作廢品處理),合格者就可進行包裝了。包裝分小包裝和大包裝。小包裝指每甑或每磚的黃紙包裝,大包裝則指的是在小包裝外面套的篾篼包裝。

金尖茶小包裝每甑一包,一條四甑,每條重二十斤(古代為十六斤,后又改為十八斤)。大包裝篾篼口要求封扎緊實,每條捆千斤篾二根,再用細篾以穿套方法(稱狗牙套)橫向捆扎五道。編匠使用一篾針(類似一小刀),穿梭麻利,每日能編一百七十包左右。

康磚茶小包裝每磚一包,每五磚再用黃紙包成一大,然后裝入,每條二十斤。篾篼捆扎方法和金尖茶相同。金尖、康磚包裝好后,各印上不同的記號,以示區(qū)別。

縱觀整個南路邊茶的制作工藝過程,既原始又考究,既獨特又傳統,就像是一壺沉淀千年的老酒,顯得那么古拙、神秘,充滿古色古香,給人以無盡的追思和聯想。

如今,該項手工制作技藝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社會與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制作技藝勢必會有新的開拓和創(chuàng)新。但是,筆者認為,在開拓和創(chuàng)新的同時,我們千萬不能丟了對傳統技藝的傳承與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自己的個性和特色。

本文選自:《川茶與茶馬古道》 

作者:楊紹淮

上一頁:茶毫的特征與茶品的關系

下一頁:古樹特制,金標品質 生肖茶金蛇啟天全國到貨,歡迎品鑒!

相關閱讀

茶友網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