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雅安黃茶 | 陽春三月說黃芽

素問雅安黃茶 | 陽春三月說黃芽

13閱讀 2019-03-02 03:25 文化


素問蒙頂黃芽之一

陽春三月蒙山茶人忙于做手工黃芽。黃芽對茶樹品種要求嚴格,以老川茶品系為首選;老川茶選育良種名山白毫(131)、特早芽(213)均為上品。

蒙頂黃芽選采標(biāo)準(zhǔn)十分考究。在春茶萌動第一波,茶園內(nèi)出現(xiàn)10%嫩芽,即行開采。古人稱之為 “蒼條尋暗?!?。意思是將遮掩在枝葉暗處的新芽找出來。再如用“淡淡鵝黃掇嫩枝”來描述鮮嫩度,其鵝黃色是小雛鵝身披細軟黃絨毛的色質(zhì),將鵝黃色嫩芽采下來炒制第一鍋黃芽茶,要求可謂苛刻。這樣米粒形單芽鮮料,須五市斤方能制作一市斤黃芽成茶。單芽數(shù)量一種說法是4500050000個。另一種說法是老川茶3200034000、良種茶2800030000。一個中等水平的采茶工,一天只能采鮮芽45兩。采茶還有許多要求,如不采沾水芽,不采蟲蝕芽,不采開口芽,不采帶病芽等等。僅選采的嫩度和用工量,就可看出它從鮮料到干茶的制作成本,必定是高高在上的。?素問蒙頂黃芽之二

黃芽的制作工藝,比起綠茶,其難度既繁雜而又有風(fēng)險。黃芽,一般認為是微發(fā)酵茶;近年來為避免發(fā)酵二字,改稱“黃變”。制作一輪黃芽,須經(jīng)過三殺青三包黃一提香一整理再封裝。須用時間36-72小時,12道工序。制作黃芽的風(fēng)險在于“黃變”不到位,即不綠不黃,因氣味刺鼻而報廢;黃變過頭,成了不紅不黃的爛茶,帶苦澀、青草味而報廢。一般小作坊的老板,不敢貿(mào)然做黃芽,做“砸”了一輪,就一斤干茶的鮮芽投量,損失就很大了。茶的加工企業(yè)個頭越大,越是不敢動手,因為上批量,弄壞一批,損失慘重。

黃芽茶的“黃變”過程,全憑制茶師傅“經(jīng)驗”。對一、二、三包的溫度、濕度與“黃變”時間的掌控,都是手藝“吃香”。溫度、濕度不同,時間也就不同。大晴天采芽和陰天采芽,上午和下午采摘等氣象因素,都會影響“黃變”過程。其中一道工序失誤,就會造成全盤報廢。多少年來,好些做學(xué)問、做研究的人,想推進“黃芽”的機械化、批量化,做過許多嘗試,都沒成功。原因是人們綜合的技術(shù)參數(shù),可能有十套八套,但不可能對應(yīng)鮮芽采摘、人工“黃變”的不同溫度、濕度所出現(xiàn)的千變?nèi)f化情況。

黃芽“黃變”過程,有三種方式。一是包黃,二是燜黃,一個燜字,表明其“黃變”條件,是在密閉的容器里,濕熱促黃變,風(fēng)險很大,多不采用;三是晾黃,需在氣溫20℃左右條件下,晾5至7天。這種方法比較保險,但生產(chǎn)周期過長,因黃芽采制時間僅15~20天,弄不好不到兩輪,黃芽采制期就過去了。

綜合民間黃芽制作工藝,也許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黃變”新工藝。就是集包、悶、晾于一室的發(fā)酵方法。這樣的綜合改進,不但使產(chǎn)品質(zhì)量穩(wěn)定,而且黃芽年產(chǎn)量也會大幅的提高。
素問蒙頂黃芽之  

對黃芽情有獨鐘,消費量最大的,應(yīng)當(dāng)是自唐玄宗以下各朝代的統(tǒng)治集團。屈指一算,唐玄宗天寶元年以下的宋、元、明、清,歷經(jīng)1169年,共67個皇帝,連同他的統(tǒng)治集團,都飲用貢茶黃芽。李隆基下詔蒙頂山茶入貢皇室,可以推斷,驚艷朝野的貴妃楊玉環(huán)也喝過蒙頂黃芽、石花茶。

黃芽的稱謂,也是有故實的。中國天子們穿的龍袍,全是黃色的。黃袍加身方為九五之尊;古代道士煉丹,丹爐底部溶集的丹砂稱鉛華,也稱黃芽。歷代統(tǒng)治集團的成員們,對黃芽飲之吟之,贊不絕口。唐朝戊邊大臣李德裕贊之為“若教陸羽持公論,應(yīng)是人間第一茶”;白居易則宣布“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宋朝文同贊曰“蜀土茶稱圣,蒙山味獨珍”;到元朝的帳蓬民族統(tǒng)治者,也要喝黃芽茶,近臣李德載寫有“玉杵和云舂素月,金刀帶雨剪黃芽”的詩句。說的是:在皎潔的月光下,用隨身佩帶的“金刀”,將餅形黃茶,剝離下來幾塊,放在凹形的工具內(nèi)舂成碎沫,以備熬煮。明代朱元璋下詔罷龍團鳳餅,散形黃芽仍是貢茶精品。黃芽的造型自明朝以來,有制作工藝的改進,單芽色澤、形狀再無多大改變。素問蒙頂黃芽之四

“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這道民諺首先出現(xiàn)在南宋。押運貢茶的官船,順流而下,穿越鎮(zhèn)江的揚子津渡口,本是波浪滔天的地段,頓時風(fēng)平浪靜,官船毫無驚險。押運官:試汲揚子江心水,來煮蒙頂山上茶,香云冪覆其上,呈有異香,經(jīng)久不散。這段描述,所指的茶就是黃芽。久而久之,臨安一帶茶樓、茶館打出的茶旗茶招上,便大書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這道諺語被明代應(yīng)天府尹陳絳收入《辨物小志》中,原文是,世傳: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

蒙頂山茶稱為仙茶,蒙頂山也因此稱為仙茶故鄉(xiāng)。這仙茶稱謂,來自五代十國期間毛文錫的《茶譜》,毛是前蜀王的近臣,《茶譜》則是毛文錫開列了一張買好茶的名稱與地址清單,名山、蒙山有好茶,三次出現(xiàn)在這張清單上。他講了一個故事:“有僧病冷且久,常遇一父老謂曰:蒙之中頂茶,常以春分之先后,多構(gòu)人力,俟雷之發(fā)聲,并手采擇,三日而止。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去宿疾;二兩當(dāng)限前無?。蝗齼晒桃該Q骨;四兩即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頂筑室以候,及期獲兩余,服未竟而病瘥,時到城市,人見容貌常若年三十余,毛發(fā)綠色。其后入青城訪道,不知所終。光緒版縣志還記載:相傳,仙茶民間不可飲。一蠹吏竊飲之,被震雷擊死。私往擷者,山有白虎巡邏,以故樵牧不敢擅入。

在宋代的宋仁宗天圣中期(約1028年),貢茶黃芽小龍團,朝庭分派,八人兩府若賜一餅,持歸,以侈非常之賜,親知瞻玩,并和以詩。其高貴如此。
?素問蒙頂黃芽之五

伴嬪妃,待王候的貢品黃芽,都屬于幫貢——陪貢部份,采五峰菱角灣上下鮮芽制成。陪貢最高供奉量達到80片,是皇家珍貴飲品。祭祀天地和列祖列宗的正貢茶,必須采自五峰中心的皇茶園。每年清明谷雨之間,名山縣令擇吉日,帶領(lǐng)僚屬僧官及大寺長老,祭拜天地之后,由12高僧入皇茶園采正貢茶360條嫩枝,即各采30枝,籠回蒙山小五頂智矩寺西龕貢茶制作工坊,由長老們凈手誦經(jīng)后,方開始制作。眾僧圍坐釜邊細心完成了烘、搓、焙、揀全過程,交僧會、縣令驗收,再均分裝兩銀瓶,黃綾封縑,連同陪貢茶一并移交驛站,快馬加鞭馳騁長安,所經(jīng)州縣,地方官員都要迎送。????

現(xiàn)代有詩嘆曰:千秋蒙頂多貢茶,陽春三月采芳華。昔日皇家御前飲,今入尋常百姓家。

免責(zé)聲明:我們尊重原創(chuàng),也注重分享。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權(quán)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上一頁:最靠近自然的鮮甜茶味的是白牡丹嗎?

下一頁:柑馨甜飴,茶醇潤養(yǎng) 大益 大紅柑潤養(yǎng)茶禮上新

相關(guān)閱讀

蘭花茶不適用
288閱讀
茶友網(wǎng)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