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茶叫安茶,是半個世紀前的茶品,產自安徽祁門,歷來在廣東和港澳臺以及東南亞一帶暢銷。現因幾十年未見,廣東、港澳臺及東南亞等地老茶人十分想念……
起勢,“受寵于京華”
安茶的歷史大致可以上溯至明代。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祁閶志》中就提到了“軟枝茶”,其卷第十《物產、木果》中記載:“茶則有軟枝,有芽茶,人亦頗資其利?!边@里的“軟枝茶”,就是安茶的早期形態(tài)。
明永樂九年《祁閶志》(現藏于祁門縣圖書館)
為祁門現存最早的縣志
彼時交通不便,茶農采下鮮葉后須就近及時初制,在殺青、揉捻后將茶烘焙(或曬)至三成干左右,茶葉尚濕軟,故稱為“軟枝茶”,之后再翻山越嶺送去精制。軟枝茶起初在安徽所轄各產茶縣均有生產,衍化成安茶后,就只有祁門一縣生產。
明清時期,我國茶葉品類大爆發(fā),安茶的工藝和品質在這段時期逐漸定型,日趨完善,也因此受寵于京華。
通草畫中的安茶
據明清史料所記京華茶事載,“舉凡大戶人家,或常備六安茶,或不缺六安茶,或宴席之后飲安茶”,可見普及程度。
清康熙年間漸江(新安派畫家)乞茶信
走紅,“為各界所歡迎”
安茶在民國前期,國內國外走紅,南洋歐美通吃,商號眾多,非同一般。
祁門茶葉改良場場長胡浩川先生所撰《祁紅制造》載,“祁門所產茶葉,除紅茶為主要制品外,間有少數綠茶,稱安茶,每年約二千擔至五千擔,專銷廣東。"再如民國二十六年(1937)《中國茶葉之經濟調查》中記載:“祁門安茶行銷廣東,產額約3000擔左右?!?/p>
閶江運茶
當時適逢華僑“下南洋”的歷史大背景,安茶的銷售渠道一路向南?!镀铋T縣志》中提到,安茶歷史上由茶號經閶江從江西運至廣州、佛山等地,轉口銷往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和香港、澳門、臺灣等地。
清代油畫,描繪了廣州十三行商館區(qū)的早期風貌
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
18世紀中期廣州十三行
外國商館林立,各國商船來往穿梭
安茶市場廣闊,在歐美也有身影;譬如民國二年(1913)祁南義順茶號票底云:“本號向在六安選制安茶運往粵省出售,轉銷新舊金山及新加坡等埠,向為各界所歡迎?!?/p>
安茶底票
正因祁門安茶生意紅火,經營者也頗多。傅宏鎮(zhèn)先生在《祁門之茶業(yè)》中記載,1932年祁門有安茶茶號47家;這些茶號有一共同點,即基本沿閶江兩條主要河流:大洪水和大北水中下游兩岸布局。
安茶專銷廣東,轉售南洋。當地人對安茶的癡迷,留有許多神奇的傳說,不僅把它當作飲品,而且奉為治百病的藥。
《祁門之茶業(yè)》中言:“紅茶之外尚有安茶之制造……有百余年之歷史,在兩廣頗負盛名,嶺南郎中方珍常用安茶作藥飲,亦可見珍貴,固也有相當之價值。”
那么,兩廣、南洋一帶為何獨偏愛安茶?
祁門安茶之所以可以暢銷粵港澳,與其飲用后獨特的體感大有關系。廣東、南洋一帶多濕熱,人們不喜飲新茶,認為新茶火氣大,陳茶則不然,火氣褪盡,茶性溫和;而“安茶”貴在一個陳字,越陳茶味越醇,且“止渴消瘴,提神辟疫”,故而頗受歡迎。經營安茶,制成后一般存放三年以上,才能運往佛山,轉口輸往南洋,他們有專門茶師,能檢驗出成茶的時期。
玉絕,“運售無路,市面滯阻”
茶運興衰,系于國運。1937年,祁門蘆溪當地的安茶生產戛然而止。
安茶停產的背后,從直接原因來說,是時局動蕩、運銷路線受阻所致,從經濟角度,安茶生產工序復雜、產銷周期漫長,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就慢慢消失了。
1946年,最后一批安茶輾轉運抵佛山,盛況空前,最后興業(yè)茶行以每擔240美元高價售給新加坡茶商。這是祁門蘆溪制安茶最后一次出現在歷史中的訊息。
民國時期采茶通告:“……莊客運售無路,市面因而滯阻”
喚醒,“十分想念,寄望復產”
“此茶叫安茶,是半個世紀前的茶品,產自安徽祁門,歷來在廣東和港澳臺以及東南亞一帶暢銷?,F因幾十年未見,廣東、港澳臺及東南亞等地老茶人十分想念,特來信致意,寄望復產。為方便復產,特附上老茶一簍,以作樣茶……”
1983年,華僑茶葉發(fā)展研究基金會的香港茶人關奮發(fā)先生給安徽省茶葉公司寄來了一篾簍裝的老茶,隨附一信,表達在港澳臺和東南亞的老茶人對安茶的需求,希望恢復生產。
由此意識到安茶的重大意義,祁門縣相關部門立刻組織深入安茶原產地蘆溪鄉(xiāng),遍訪當年安茶制作、經營者,通過技術論證和不斷試制,終于將幾乎快要失傳的安茶制作工藝恢復。
1994年外運包裝紙
試制成功的安茶,條索壯實勻齊,色澤黑褐油潤,有箬葉清香,滋味甘醇,不僅是飲用佳品,而且具有很高的養(yǎng)生功效。
2013年,安茶頒布實施了省級地方標準;2014年,安茶原產地地理保護產品申報成功,其制作工藝被列為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榮獲中國博覽會黑茶“金獎”;如今,隨著安茶被列入安徽省級新型產業(yè)重點推廣項目,發(fā)展邁入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