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天天喝茶,卻不一定人人都知道怎樣喝茶才更健康。
中國六大茶,不同的茶種有不同的屬性,人在一天的不同時間里,身體的狀況是不同的,對所飲之茶也會有不同反應(yīng)。因此,喝茶需遵循規(guī)律而飲。
古時,根據(jù)一日間太陽活動的規(guī)律、天色的變化,結(jié)合日常的生產(chǎn)、生活習(xí)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兩個小時,并以十二地支來表示。
若是將古老的十二時辰映射在茶里,又有怎樣屬于茶人們的心動呢?
一、【子時】夜間11:00--次日1:00
夜半,又名子夜,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習(xí)慣晚睡的人們,喝一杯溫?zé)岬呐D贪桑?
這個時辰并不適合喝茶。
二、【丑時】1:00--3:00,又名荒雞
時間不對,喝茶浪費;
關(guān)鍵是:丑時喝茶,很容易影響睡眠質(zhì)量哦,所以還是安心地進入夢鄉(xiāng)吧!
三、【寅時】3:00--5:00,又稱日旦
夜深人靜,明月柔光盡灑,守護著此時被白晝遺忘的天地。
伴著微亮的路燈與慵懶的晚風(fēng),愛茶人做了一個極美的夢。
清甜降火、顏值擔(dān)當(dāng)?shù)幕ú韪m合哦!
四、【卯時】5:00--7:00,又名日始、破曉等
古代朝廷這時也開始上班查點人數(shù),稱為“點卯”。
“一日之計,在于晨”。日出,陽光灑落,暖色應(yīng)時而起,城市開始慢慢蘇醒。
一天中最有利于身體健康的時間,晨光初露,茶人剛起床,不適宜空腹喝濃茶,可喝杯白開水,潤澤腸道,促進身體代謝活動。
五、【辰時】7:00--9:00
古人“朝食”,也就是吃早飯時間。
早上適合飲用發(fā)酵程度高、刺激性小的茶。
推薦大家選擇優(yōu)質(zhì)的紅茶和白茶。促進血液循環(huán),祛除體內(nèi)寒氣,注入活力,提升你的注意力!
紅茶:促進血液循環(huán),祛除體內(nèi)寒氣,讓大腦的供血充足;還可以加入牛奶,加強飽腹感。
白茶:白茶屬微發(fā)酵茶,有促進血糖平衡、明目、保肝護肝、抗衰老等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
早上飲宜清淡,不要喝濃茶。
盡量選擇吃完早餐之后飲茶。
空腹飲茶、特別是濃茶,極容易產(chǎn)生心慌頭暈等“醉茶”癥狀。
六、【巳時】9:00-11:00
這是一天中最黃金的時間段,大家的工作效率最高,用最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做最重要的事情。
綠茶入腎經(jīng),利水去濁,排尿順暢,茶多酚含量比例極高,抗氧化,消炎,使腎功能保持循環(huán)元氣運化,長期面對電腦工作的朋友們,來一泡再合適不過了。
七、【午時】11:00--13:00,又名日正、中午等
日中,即午時,太陽已經(jīng)運行到中天,光線最為強烈,就是正午的時辰。
半日的工作結(jié)束了,午餐要量腹而入,不宜過飽。
飯后一小時內(nèi)不宜立即飲茶,之后可泡上一杯淡淡的黃茶,和三兩小伙伴們,聊天品茶,提神助消化,又是別樣的愜意。
八、【未時】13:00-15:00
未時分清濁,飲水能降火。
在中午的時候,可以隨自己的品飲喜好選擇茶葉,建議飲用適量的烏龍茶或綠茶,保持一下午的神清氣爽。
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xiàn)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美容養(yǎng)顏等方面。
綠茶,利水去濁,豐富的茶多酚,抗氧化和消炎的功效明顯。
當(dāng)然,如果你一不留神吃撐了,那就來一杯熟普吧,消食去膩助消化。
九、【申時】15:00--17:00
于古人而言,這是第二次吃飯的時候。
要抓緊時間完成工作任務(wù),“忙里偷閑”時,推薦喝一杯巖茶或鳳凰單樅。
半發(fā)酵茶清肝膽熱,可化解肝臟的毒素,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可抵抗衰老。
十、【酉時】17:00-19:00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這是白天與黑夜交替的時間段,根據(jù)體內(nèi)的生物鐘,運動的最佳時間。
推薦來一杯陳年老白茶吧,老白茶解膩安神,功同犀角,滋味非常醇和,其藥用價值和品飲價值都很高。
十一、【戌時】19:00--21:00
一天下來,人體會積聚一些油膩在消化系統(tǒng)內(nèi),晚上喝茶有利于消化,舒緩身心。
晚上適合飲用黑茶,尤其是有年份的老黑茶,如陳年六堡茶、熟普等。可以幫助分解積聚的脂肪,既暖胃又解膩。
很多人對晚上喝茶有誤解,以為會影響睡眠。
其實,這段時間人類的免疫系統(tǒng)最活躍,只要喝對了茶,對修復(fù)免疫系統(tǒng)、修復(fù)受損細(xì)胞都有很大的幫助。
十二、【亥時】21:00--23:00
這也是最后一個時辰,結(jié)束了忙碌的一天,洗個熱水澡,讓自己準(zhǔn)備安穩(wěn)地進入睡眠。
臨睡前盡量不要飲茶。如果是老茶迷,非喝不可的話,建議可以飲一些20-30年的老熟普或老青磚等。
十二時辰里,日月變幻,周而復(fù)始。
愿每一個人都能在對的時辰里,喝上一杯屬于自己的茶!(來源:中國茶網(wǎng),圖片來源:茶友網(wǎng)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