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鶯山——千年佛茶之鄉(xiāng)

白鶯山——千年佛茶之鄉(xiāng)

80閱讀 2022-06-18 01:48 產(chǎn)地

白鶯山

地理位置:臨滄市云縣漫灣鎮(zhèn)大丙山

海拔高度:1800~2300米

茶山特點(diǎn):地域廣闊,類型豐富

由來

傳說白鶯山最早是叫白鷹山,有一群白色的大鷹在此棲息,宛若一樹白花,因此被稱為白鷹山,但大鷹經(jīng)常獵食村民的家禽,常發(fā)生人鷹矛盾。后來當(dāng)?shù)厝税选苞棥备臑椤苞L”,白鷹就不再以家禽為食,而以山中老鼠、蛇等動(dòng)物為食,人鷹和睦相處。后來這群白鷹飛回喜馬拉雅山,“白鶯山”這一稱呼也保留至今。


佛茶之鄉(xiāng)

傳說白鶯山古茶最早種于唐代,唐宋時(shí)期,雄踞南方的南詔國和大理國,國都大理與白鶯山的距離只有3~4天路程。南詔國和大理國時(shí)佛教之風(fēng)大盛,在白鶯山建有大河寺,位于茶馬古道邊,因交通便利,引來修行的僧眾不斷在這里云聚,于是,在漫長的歲月里,僧眾們在講經(jīng)修行的同時(shí),也廣種茶葉,為全國各地寺院專供佛茶,“千年佛茶之鄉(xiāng)”就此誕生,云南最早的佛茶文化也在這里得到發(fā)揚(yáng)。

白鶯山現(xiàn)立有一石碑,由中國書法大家沈鵬先生書寫“中國佛茶圣地”的碑文。千百年來佛與茶在此結(jié)緣,一禪一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相融相生,也因此使白鶯山成為“禪茶一味”的最佳詮釋之地。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游歷云南時(shí),從大理到昌寧、鳳慶、云縣,原計(jì)劃從羊街渡過瀾滄江到景東無量山,因江水暴漲,木船不能擺渡,無奈只能從羊街渡折回,翻越白鶯山,二進(jìn)鳳慶返回大理。

白鶯山人把茶當(dāng)成圖騰,他們有一個(gè)古老的習(xí)俗,無論遷徙到哪,都要在房前屋后栽種茶樹,每年在采摘春茶前,都要祭茶祖,祭天地神靈,朝拜茶樹王。他們蓋新房要灑“土地茶”,挖房基要墊“奠基茶”,豎房架要掛“上梁茶”,定婚要送“定親茶”,求婚要送“提親茶”。茶不僅是白鶯山人的支柱產(chǎn)業(yè),也注進(jìn)了白鶯山人的骨髓里,更融進(jìn)了白鶯山人的精神世界里。

自然特色

白鶯山古茶園地處大丙山(主峰海拔2834米)中部,海拔1800~2300米之間,南北縱距6000米,東西橫距1600米。白鶯山古茶山包括白鶯山和核桃林2個(gè)村民委員會(huì),共25個(gè)村民小組,人口722戶,3098人,以布朗族、拉祜族、彝族、漢族等民族為主。其中彝族支系中的俐侎人是當(dāng)?shù)刈钐厥獾拿褡?,保留著自己的服飾、?xí)俗等。傳說古時(shí)生活在瀾滄江的古濮人,一個(gè)族群稱“侎俐人”,臨滄地區(qū)叫“俐侎人”,集中生活在無量山的鳳冠山、金鼎山一帶,后來與其他民族發(fā)生沖突,整個(gè)族群遷出無量山,從羊街渡過江,居住在白鶯山,后來又有一部分俐侎人遷往永德等地。

白鶯山古茶山的茶園面積為1.24萬畝,茶樹有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百年以上的古茶樹有184萬余株,白鶯山茶種有勐庫大葉種及本山茶、二嘎子茶、黑條子茶、白芽子茶、賀莊茶、藤子茶、柳葉茶、豆蔑茶等10多個(gè)本土品種,白鶯山古茶山屬滿天星式種植,茶樹散落在村子周圍的地埂上,分布地域廣,茶樹較高大,有的大茶樹需兩人才能合抱,被譽(yù)為臨滄茶區(qū)的“茶樹資源博物館”。白鶯山古茶品種資源豐富而雜亂,部分品種跟無量山的金鼎山和鳳冠山古茶品種資源相同,但茶樹的樹齡和樹干普遍沒有金鼎山和鳳冠山的古老。地梗茶這一種植模式也與鳳冠山、金鼎山極其相似,因兩地相距不到100千米,僅以瀾滄江相隔,推理應(yīng)該是俐侎人在遷移時(shí)帶去的茶種所種植。

白鶯山茶色澤墨綠油潤,清香宜人,茶湯清亮晶瑩,花果香濃郁,湯面有油潤感,滋味豐富有層次,生津回甘快,口感獨(dú)特,苦澀味淡。

來源:新華國茶,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上一頁:竹葉青:“茶中立頓”?“茶中茅臺”?還是“茶中小罐茶”?

下一頁:柑馨甜飴,茶醇潤養(yǎng) 大益 大紅柑潤養(yǎng)茶禮上新

相關(guān)閱讀

蘭花茶不適用
288閱讀
茶友網(wǎng)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