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安娜:以茶為友 其甘如薺

薩安娜:以茶為友 其甘如薺

3閱讀 2022-04-16 01:20 國際

走進薩安娜(Anna Eva Budura)的家,一縷熟悉的茉莉花茶香飄來。老人年逾九旬,微笑著,一口中文流利如母語。她身后是一面書墻,其中的兩個書架堪稱中國茶文化的“典籍專區(qū)”。

自1950年來華留學,薩安娜先后就讀于清華大學預科班、北京大學歷史系,1956年起協(xié)助羅馬尼亞駐華使館開展各項工作。她在半個多世紀的學術生涯中,出版了《神州》《一視同仁——中國的外交歷史精神與根源》《中國——生活在歷史的價值中》等多種專著,其中尤以《茶史》(節(jié)選本名為《茶的故事——中國茶文化》)最為獨特。

薩安娜記憶中,與茶結緣始于1951年。作為首批來華的羅馬尼亞留學生,她與同學們到滬、杭、蘇、寧等地參訪。杭州的龍井村,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瓣柟馔高^花與樹灑下來,我們坐在院子里聽泡茶師傅慢慢地講種茶、采茶、制茶,講這片山和土地的歷史。龍井嫩綠的芽尖在玻璃杯里盤旋舒展,喝一口茶,清冽、苦澀、回甘……神奇的滋味進入嘴里,涌向心靈。我現(xiàn)在也不知如何形容那種感覺,所有身心疲憊一掃而空,仿佛跋山涉水只為這一剎那的不期而遇?!彼_安娜說。也就是在那時,她決定研究中國茶文化?!拔乙阉鼛Щ亓_馬尼亞?!?

1956年,薩安娜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yè)。6年的學習,不僅讓她愛上了這片土地和它的文化,也讓她遇到了摯愛——前羅馬尼亞駐華大使羅明先生。在華共事十余載,他們一位致力于外交與翻譯,一位投身漢學研究。因中華文化而牽手的這對伉儷,成就了一段佳話。

這期間,北京文化協(xié)會常邀請外交官夫人參加一些文化活動。一次茶文化講座后,薩安娜向授課老師提出,羅馬尼亞對中國茶文化知之甚少,無非是茶從中國來、茶有幾種,他們并不知道茶對中國人內在氣質的影響,這很遺憾。老師鼓勵她寫一本書,把自己對中國茶的品讀與中國茶文化的源流、內涵講給羅馬尼亞人聽。“我感到責任在肩,也感受到老師對我的期望。我會完成這本書?!?

薩安娜開始收集資料。她幾乎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圖書館、書店,甚至舊貨市場,可當時能見到的相關書籍實在太少?;氐搅_馬尼亞,她繼續(xù)拜托北京的老師和朋友幫忙搜尋。集腋成裘,薩安娜終于獲取了大量中文圖書資料。

在研究中,薩安娜主要依據中國古代典籍,生怕譯本會流失茶文化的精神意蘊,更怕一些外部觀點會影響她的判斷。唯一參考的外文資料,是日本茶道美學先驅岡倉天心的《茶之書》,因為它是形塑歐美讀者對東方茶文化認識的一本重要著作。這本書讓西方人贊嘆日本茶道侘寂美學的深邃智慧,同時也讓他們誤認為,中國茶文化在唐朝經高僧最澄帶回日本后發(fā)揚,而在中國本土已經消失了。“向人們澄清這一誤解,也是我在研究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責任感。”

薩安娜說,歷史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古巴蜀地區(qū)三星堆文化中已出現(xiàn)食用茶的民族。作為茶樹的原生地,華南地區(qū)多個民族自古就有日常食茶和以茶祭祖的風俗。茶甚至被作為圖騰崇拜,也常作為鄰里相邀的請?zhí)?、和解糾紛的贈禮、朋友和戀人們的信物。茶不僅在對外貿易中承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也影響甚至塑造著中國人的性格。

“茶把人聯(lián)系在一起。”薩安娜說,“它在秦漢時期北上,又沿著隋朝大運河把中國南北方的日常習俗聯(lián)絡起來。至唐代陸羽的《茶經》橫空出世,承載著中國人從容、淡泊、重誠信的氣質,茶走向世界。無論是茶馬互市和平交易,茶道兼容穌酪與油糖;還是榮西禪師受教于禪茶,攜籽而歸種于日本長崎、九州;抑或是茶之功效與茶器之美打動西方人,令無數(shù)名仕愛慕有加、平民交口稱贊,中國茶受世界歡迎的原因在于它所蘊含的和合文化——消解積氣、柔和脾性,使人明朗、包容、不沖動?!痹谒_安娜看來,這就是她感受到的中國人的精神品格,而中國人也是在以茶代酒、以茶會友、以茶為友的過程中,與茶這一“大地的精靈”相互磨礪,融為一體。

薩安娜喜歡一句詩:“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彼J為其中蘊含著中國人的生活哲學。在中國時,薩安娜常跟朋友去前門茶館聽戲吃茶,她知道現(xiàn)在中國的年輕人也一樣,邊喝茶邊交流工作?!安栉幕褪沁@樣從習慣中來,又提升著習慣的品位。”她說,“不論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陽春白雪,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下里巴人,茶始終是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元素?!?

傾十余載之力著成的《茶史》,是薩安娜獻給羅馬尼亞的禮物。它一版再版,廣受好評。書的包裝精心設計,一包上好的茶葉,用帶子捆扎在書上,等待著與茶有緣的人。邊喝茶邊品讀《茶史》,羅馬尼亞讀者就這樣感受著中國茶文化的魅力。

薩安娜被譽為羅馬尼亞漢學之母,曾獲“第十一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等重要獎項,同時也是羅馬尼亞第一個全面研究中國茶文化的學者。品茶是她的生活方式,她愛茶,也像茶?!霸缒旯侣?,我一度感到人生悲苦無依。在中國,我的老師和朋友待我如家人;與羅明相識,在中國文化里執(zhí)手70載,我們工作、翻譯、研究,也一起喝茶。他走后,我依舊每日不倦地做著他未竟的工作——向羅馬尼亞人傳遞中國文化?!彼_安娜說,“套用《詩經》里的‘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對我來說就是‘誰謂茶苦,其甘如薺’更為恰當。沒有什么苦,是化不開的?!保ㄗ髡哧疤煨巯盗_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語言與文化學院博士,周菲菲系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網,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上一頁:“唐”“宋”斗茶 “新”“活”高雅

下一頁:寫好“茶文章” 不負新未來——水城區(qū)依托資源稟賦做優(yōu)做強茶產

相關閱讀

茶友網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