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中我們說到,在中茶方和日本進口商的共同努力下,普洱茶終于扭轉了此前的“霉菌茶形象”,中茶方更是定下了由總茶司統(tǒng)一管理日本市場的基調(diào),次年連續(xù)展開的幾場博覽會,極大地促進了日本民眾對普洱茶的認知,不斷涌現(xiàn)的精制茶品,也讓云南普洱茶取得了與品質相符的價格。
然而,潛力巨大的日本普洱茶市場,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鮮花,其香氣不但征服了日本的民眾,也引來了各種各樣的“狂蜂浪蝶”...
一擁而上的各省普洱茶
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正處于計劃經(jīng)濟初期的摸索階段,各地的市場都彌漫著一種焦躁狂熱的氛圍,當時中茶方考慮到品種適宜等問題,從未向四川、湖南、貴州、江西和海南下達特種茶生產(chǎn)任務,然而這些省份的茶葉公司都在暗中發(fā)酵特種茶。
早在1981年,四川省茶司就在實驗人工渥堆發(fā)酵普洱茶,當年即出口607噸,隨后數(shù)年的出口量都維持在了五百噸出頭,帶動了其他省份以中小葉種烘青和炒青工藝生產(chǎn)普洱茶的狂潮,1983年,湖南出口253噸,1984年,江西出口20噸,1985年,貴州出口8噸,1986年,重慶出口17噸,湖南出口150噸,1988年,海南出口8噸....
有茶友可能會感到疑惑:總茶司不是各省茶葉公司的上級機構嗎?這些茶葉是怎么繞開總茶司的管理和運輸體系,出口日本的?答案就在香港。
最先察覺這點的是四川省茶司,其特種茶部經(jīng)理單建中發(fā)現(xiàn)以四川小葉種渥堆發(fā)酵而成的普洱茶,香港本土市場和東南亞市場都不喜歡,后來卻有一些做外貿(mào)的香港客戶大量購入,一打聽才知道,這些茶都轉口去了日本。
1988年11月13日,中茶司總經(jīng)理李嘉志同志在與廣東省茶司經(jīng)理的交談中,了解到肇慶支公司從去年開始做普洱茶出口業(yè)務,主要銷往的就是日本,今年出口額可達250萬美元,而這已是普洱茶在日本最后的輝煌。
香港人喝了幾百年的云南普洱茶,對茶葉知根知底,對這些來自其他省份的普洱茶不屑一顧;東南亞華人從小就泡在六堡茶的茶罐里長大的,自然也能喝出茶葉的好壞;就連引進銷法沱不久的法國人,也能憑借從紅酒中鍛煉出的敏銳嗅覺,將出口到歐洲的重慶沱茶等茶葉拒之門外;而從未接觸過發(fā)酵茶的日本人,卻被這些鋪天蓋地的“瘦身茶”、“減肥茶”迷花了眼,無從分辨。
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涌入日本市場的中小葉種烘炒青“普洱茶”數(shù)量不斷增多,日本市場里懷疑云南普洱茶特殊功能的議論越來越多,很多沖著普洱茶特殊功效的消費者,在發(fā)現(xiàn)這些茶不但無用,而且奇苦無比時,都不再接受普洱茶,這對尚處于發(fā)展初期的普洱茶銷日市場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到后來,在魚目混珠,泥沙俱下的市場環(huán)境下,品質優(yōu)良,市場穩(wěn)定的云南普洱茶也深受其害,比如上篇文章中聊過的以高等級原料精心發(fā)酵而成的“421”,一開始確實銷路很好,但后來卻在日本輿論和市場的排斥聲中大量滯銷,最后只能在更名為“75421”后低價銷往香港。
再比如此前日本茶商定制的這款“減肥磚”,其背面壓上了日本法規(guī)不允許的“減肥”字樣,后來市場受阻后,這個日商就借著法規(guī)的理由拒收了,這批貨只好一直積壓在倉庫,只有少部分處理到了香港,因為這件事,特種茶部還受到了批評。
眼見市場被攪混,之前長期經(jīng)營云南普洱茶的日本進口商也坐不住了,派人到北京總茶司了解情況,并透露他們公司此前專門做過實驗,驗證了云南普洱茶有減肥降脂和改善便泌的作用,客戶們也都很滿意。
然而,現(xiàn)在整個市場都充斥著無用發(fā)苦的普洱茶,日茶方又在讓媒體打壓普洱茶,日本人際信息傳播量本就不大,很依靠媒體去獲取信息,如今有關普洱茶的負面輿論鋪天蓋地,好東西也被埋沒了,如果中茶方再不想辦法解決問題,日本進口商將終止合作,放棄普洱茶的經(jīng)營業(yè)務。
而中茶方也是有苦說不出,改開初期,在地方干的熱火朝天之時,中央財政卻日益捉襟見肘,1981年中央向地方緊急借款70億,此后十余年更是連年借款,而且大部分都是有借無還,搞得地方省份連發(fā)牢騷。
到1993年,中央財政占全國財政比重下降到22%,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在當年的全國財政會議上發(fā)出警告,照這個趨勢下去,到2000年中央財政就要垮臺,國庫告急,北京總茶司統(tǒng)一管理日本市場的美好愿景,在地方強勢,中央弱勢的背景下宣告破滅。
狂歡背后的殘局
管是管不了,那能不能讓其他省份的茶葉公司改進工藝,提高品質呢?要知道這些苦水般的茶葉,最大的問題在于原料和工藝,普洱茶的曬青工藝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給云南大葉種原料帶來了光化學變化,這不僅體現(xiàn)在蒸發(fā)水分、生成茶香、改變外觀上,更體現(xiàn)在品質蛻變上。
當光波穿透到茶葉內(nèi)部并不斷傳播時,會不斷被吸收,并轉變?yōu)槌掷m(xù)的熱量,再加上茶葉內(nèi)部尚存的水分,此時茶葉內(nèi)部就具備了濕熱反應的條件,能讓茶葉中的內(nèi)含物質快速氧化、聚合和降解,起到彌補殺青不足,進一步消除茶葉的“青澀味”,并降解各種苦味物質,使茶葉品質趨向“甘醇平和”的作用。
在當時,茶葉是可以換取外匯的重要資源,其中綠茶的地位之不必多說,而紅茶是全球市場最大的茶類,為了滿足內(nèi)需,換取外匯,當時各產(chǎn)茶省份都多以紅茶和綠茶為主,曬青茶制作較少,這是不了解制茶原理所導致的,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地方圖省事,使用烘干機高溫烘干茶葉。
這些以錯誤的烘青和炒青工藝做出的茶葉,名義上打著普洱茶的旗號,實際上是類似松蘿、珠茶、龍井、瓜片、毛峰、碧螺春等一類的過期綠茶,在氧化反應下,這些茶存放越久,茶湯越渾濁,口感越酸腐苦澀,品飲價值也越低,長期存放后,只能得到一團發(fā)霉的臟物,換句話說,這些茶已經(jīng)不屬于曬青毛茶范疇,口感和功效自然也無從談起。
由于缺乏史料,我們無從得知當年總茶司是否向各省茶司提出過改進建議,各地又是否聽取意見,從實際情況來看,大抵是沒有的,20世紀90年代初期,日本普洱茶市場已然遭受重創(chuàng),全然不見10年前如火如荼,欣欣向榮的景象。
不過,混亂繁雜的市場之下,亦有一線生機,原來,此前從云南普洱茶的功效中獲益的一些日本客戶與地區(qū),都成了云南普洱茶的忠實客戶,依然在喝普洱茶,只是在包裝和廣告宣傳上,都打上了一行大大的字體:中國云南省直輸入。
多年以后的今年,中國從未停止過發(fā)展的步伐,而日本卻一步步地滑入了“失落的三十年”,只是不知是否還會有人記得,在泡沫崩裂前的虛假繁榮中,除了炫目的霓虹燈和狂熱的市場外,還有一抹曾駐于舌尖的云南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銷日戰(zhàn)專題完)
來源:陸離茶寮,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