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國:不只是飲品,更是歷史

茶在中國:不只是飲品,更是歷史

17閱讀 2022-04-11 01:57 文化

茶不同于一般餐飲,它具有強烈的文化意味,這是常識。在中國,即使不喝茶的人,也知道茶分等級,上品極妙,飲之比仙。可要追問這觀念從何而來,估計沒有幾個人能說清楚。

說到茶葉的好壞貴賤,無非茶葉品牌、產(chǎn)地,略懂者能說出湯色、回甘、生津,精通者可以談香型、葉底、條索。只是,顯而易見,這些都只是物理層面的東西,與討論白菜的優(yōu)劣差不多。何以唯獨“茶”能引申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乃至使人喝了有“乘此清風欲歸去”之感呢?

作為宗教和文化商品的茶

名著《紅樓夢》中有一段描寫,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何要將茶視為包含了宗教和文化特性的商品。該書第 41 回寫道,賈母和賈寶玉在仆人陪同下到一所尼姑庵品茶。

妙齡女尼妙玉用一個雕漆填金的小茶盤和精致的小蓋鐘先向賈府大家長賈母敬茶,賈母直言道:“我不吃六安茶?!?/p>

妙玉笑說:“知道。這是‘老君眉’。”

賈母接了,又問:“是什么水?”

妙玉道:“是舊年蠲的雨水。”

余下眾人用清一色的官窯脫胎填白蓋碗吃了茶,妙玉引著賈寶玉的表妹林黛玉和薛寶釵進了她的耳房,在那兒,妙玉用更為名貴精致的茶杯裝了她自用的茶給她們吃。寶玉跟了進來,討到了一杯妙玉的細茶:

寶玉細細吃了,果覺清醇無比,賞贊不絕。

林黛玉天真地問起這泡茶的水可也是舊年的雨水,被妙玉徑直打斷了:

你這么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統(tǒng)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 總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嘗不出來?隔年蠲的雨水,哪有這樣清醇?如何吃得!

為了達到藝術(shù)效果,《紅樓夢》中對精致飲茶場景的勾畫顯然有其夸張的成分,但它提供了關(guān)于品茶所能達到的高度的一個直觀樣本,也彰顯了一個事實,即有時佛教寺院對茶葉、水品、茶具也都很講究。小說也揭示,在傳統(tǒng)中國,茶不僅僅是日常飲用的商品,也與眾多復(fù)雜的社會關(guān)系、文化關(guān)聯(lián)及預(yù)設(shè)等息息相關(guān)。

飲茶與茶文化的發(fā)展仰賴于中華帝國境內(nèi)把各個區(qū)域連綴在一起的基礎(chǔ)設(shè)施:例如,如果沒有隋煬帝組織疏浚、開鑿的運河,茶不可能從一種地方性的滋補品發(fā)展為舉國之飲。這種國家基礎(chǔ)設(shè)施的影響隱藏于我們看到的事物表相之下,文獻資料通常未注意或忽略過去,但它對于茶的普及至關(guān)重要。同時, 茶還是一種文化標志——在中唐以前的中國,喝茶是南方人的特征, 后來則變成了更多中國人乃至中華文化的象征。中唐時期,茶出現(xiàn)在國家舞臺的不久之后,社會各階層的人都開始飲茶,但品茶的文化實踐成為財富、地位、閑適以及品位的象征。因此,考量中華帝國的茶文化或許能讓我們看到現(xiàn)代消費者社會的一絲微光。

除了消費觀念,通過對比 18 世紀英國“品位”的發(fā)展來思考中國茶文化的興起也大有裨益。值得一提的是, 在大革命前的法國,何為高品位的規(guī)則是由王室決定,在英國則通過貴族的交際圈傳播,這和中古中國品茶要領(lǐng)的流傳是一致的——通過茶書和在文人間傳誦的詩歌傳播。所以,在中國,茶如何品鑒不受朝廷控制,盡管一些皇帝,尤其是宋徽宗,在這一文化領(lǐng)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茶、酒及湯藥

在追溯茶的歷史時,還應(yīng)從茶與其他飲品,尤其是酒和各種流行湯藥的相互競爭角度入手。例如,唐代茶的興起,可謂是南方的飲品戰(zhàn)勝了北方平原游牧民族曾經(jīng)喜愛的飲品:馬奶酒或酪。

在《茶在中國》一書中,作者用佛教文獻《洛陽伽藍記》中的一則軼事,來闡明這種飲品文化中的此消彼長——故事說的是,有個叫王肅的人從故國南朝齊逃到北魏為官。起初,他無法接受當?shù)氐娘嬈贰袄覞{”,只喜喝茶,據(jù)說他一次能喝一斗。幾年以后,他習慣了北方的生活,已經(jīng)能喝酪漿了。北魏皇帝問他:“茗飲何如酪漿?”王肅風趣地答道:“唯茗不中,與酪作奴?!庇腥さ氖牵恍南蚍鸬牧何涞垲C布了著名的《斷酒肉文》,也禁止僧眾食用乳、蜜、酥、酪。因此,無論是對各種動物產(chǎn)品的態(tài)度,或是后來為茶背書,可能都有佛教因素在內(nèi)。

盡管茶與乳有過短暫的競爭關(guān)系,但茶和酒之間的緊張關(guān)系更為持久。在中國,茶往往與酒相對,一陰一陽。例如,在藥物特性方面,人們認為酒性熱,而茶性涼。如前所見,茶被描述成能予人安慰,緩解各種不適(如渴、累、病、苦)。而酒盡管有諸多優(yōu)點,卻被說成能導致上述所有不幸。后面我們會看到,佛教禁酒,但對茶卻青睞有加。

在傳統(tǒng)中國,茶和酒都被審美化,二者都影響了文學和藝術(shù)的語言?!熬啤币话阕g作“wine”,但它通常是低度酒或類似的飲品, 在古代文學中被賦予了各種道德特質(zhì)。人們以酒互贈,后來又互饋以茶。無論醉人的酒,或提神的茶,都有相似的品鑒文化。酒和茶都曾被比作仙人施予的甘露,這種說法只是一種修辭,抑或它們反映了人們覺得茶和酒在某種程度上是通往其他世界的大門?

從酒到茶的文化轉(zhuǎn)變無疑非常重要,但在封建時期,茶的競爭者不僅有酒,還有其他許多補藥和湯:其中一些滋補品,如人參、黃芪等一直飲用至今。很有可能每位研究古代中國的學者都熟悉風靡一時的礦物藥——著名的“寒食散”,而對為數(shù)更多的流行的植物性滋補湯藥卻不太了解。因此我們必須理解,茶的興起絕不是一個顯而易見或毫不復(fù)雜的過程,其實它不得不在一個有時充斥著其他產(chǎn)品的市場找到一席之地。

被賦予“養(yǎng)生”符號的茶

作為中國第一種廣泛傳播的藥用物質(zhì),茶所到之處可能會取代或涵蓋當?shù)氐闹R和物質(zhì)。例如,宋代以及后世的禪宗文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茶藥”一詞(指茶藥一物或茶和藥)。可以肯定, 自中唐以來,茶被佛寺和其他地方譽為“養(yǎng)生飲品”。

所謂“養(yǎng)生” 即增進健康而非治療疾病,要理解這種論斷,我們必須結(jié)合一個更大的養(yǎng)生理想與實踐的背景。世俗社會中以茶當藥的一個例子是用茶漱口——詩人蘇軾(1037—1101)即曾提及這一習俗。這種做法并非完全徒勞無功,因為茶實際上含有氟化物。

現(xiàn)在綠茶有益健康的說法從四面八方向涌來,可能難以相信古代中國曾有人宣稱茶其實不利于健康,但南宋人林洪在其食譜書《山家清供》中特別指出,備茶不當有害健康。晚唐時期,斐汶被任命為湖州(主要的產(chǎn)茶區(qū)) 刺史,在其《茶述》中他明確反對飲茶有害論:“或曰,多飲令人體虛病風。余曰,不然?!?/p>

元末賈銘在其飲食學著作《飲食須知》中談到:

味苦而甘,茗性大寒,性微寒。久飲令人瘦,去人脂,令人不睡。大渴及酒后飲茶,寒入腎經(jīng),令人腰腳膀胱冷痛,兼患水腫攣痹諸疾。尤忌將鹽點茶,或同咸味食,如引賊入腎??招那胁豢娠嫛M际?, 令人身重。飲之宜熱,冷飲聚痰,宜少勿多,不飲更妙。

由此看來,茶在健康領(lǐng)域的功用無疑有待商榷,我們不應(yīng)認為傳統(tǒng)中國一直視茶為健康的選擇。

來源:茶貴人

如有侵權(quán) 請聯(lián)系刪除

上一頁:以茶為媒 安康市漢濱區(qū)總工會尋崗助民促增收

下一頁:普洱茶投資分析:中期茶遍地班章茶 名字雖假但也有好貨

相關(guān)閱讀

茶友網(wǎng)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