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認為雜草會搶奪主要作物的營養(yǎng),把草拔個精光。這樣一來,病蟲害增多,農藥使用增多,最后形成惡性循環(huán),而在作物周邊保留雜草、灌木,雖然會有害蟲,但益蟲、小鳥也來了,生物多樣性增多,病蟲害明顯減少,不用農藥,作物的營養(yǎng)品質也會更好。
生態(tài)系統平衡,有害蟲就會有益蟲,其實在田野里生活著很多益蟲,如:白蠟蟲、紫膠蟲、角倍蚜(五倍子)、蜻蜓、蜜蜂、螳螂、肉食性瓢蟲如十三星瓢蟲、七星瓢蟲等。他們能夠幫助植物傳播花粉、捕食或防治農業(yè)害蟲。
瓢蟲是鞘翅目瓢蟲科圓形突起的甲蟲的通稱,體色鮮艷,常具紅、黑或黃色斑點,別稱為胖小、紅娘、花大姐、金龜等,因為瓢蟲的形狀很象用來盛水的葫蘆瓢,所以叫它瓢蟲。
吃蚜蟲的益蟲——瓢蟲
瓢蟲是一種吃介克蟲、蚜蟲等害蟲的昆蟲,既有害蟲也有益蟲。瓢蟲的種類非常繁多,從食性上可分為肉食性瓢蟲和植食性瓢蟲,成年肉食性瓢蟲會捕食任何肉質嫩軟的昆蟲,最喜歡吃的是蚜蟲,如七星瓢蟲,人們稱為“活農藥”。食植瓢蟲的大多數種類取食茄科、葫蘆科、菊科植物,如馬鈴薯瓢蟲和茄二十八星瓢蟲會集體吃茄子與馬鈴薯的葉子而被視為害蟲。
“星”不同是種類不同,不同種類大都吃蚜蟲。吃蚜蟲的我們稱為益蟲。益蟲無論幼蟲還是成蟲,都能吃蚜蟲。
益蟲:二星瓢蟲、六星瓢蟲、七星瓢蟲、十二星瓢蟲、十三星瓢蟲、赤星瓢蟲、大紅瓢蟲等;
害蟲:十一星瓢蟲、二十八星瓢蟲。
十三星瓢蟲,是益蟲,主要捕食棉蚜,槐蚜,麥長管蚜,豆長管蚜,麥二岔蚜,小米蚜,荷縊管蚜等害蟲。
道遠生態(tài)茶園里的十三星瓢蟲
小十三星瓢蟲,體背橙紅色;左右各有6枚斑點,辨識特征是翅鞘接合處末端有一枚黑斑,頭部的2枚斑點極靠近。
大十三星瓢蟲體形比一般瓢蟲大2--4倍,與小十三星瓢蟲的區(qū)別:除了體形較大外,小十三星瓢蟲黑斑橫列為2-6-4-1,而大十三星瓢蟲為2-5-5-1,在外形上極易區(qū)別。
大十三星瓢蟲在幼蟲期平均能吃下4000只蚜蟲,體背黃色或橙黃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枚梯形的黑色大斑,翅鞘左右各有5枚黑點,翅鞘中央接合處的3枚黑斑相連,最上方的斑最大,有些個體后緣第2列斑點會相連。大十三星瓢蟲也有變異個體,但前胸背板上的大黑斑是較穩(wěn)定的特征。
道遠生態(tài)茶園多物種混生
有害蟲,有益蟲,茶園生態(tài)系統中的各類生物相互作用,構成一個食物網,相生相克,協同進化。道遠茶園的生物防治基于自然生態(tài)平衡與生物多樣性原理,利用自然界中的昆蟲多樣性及其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調節(jié)茶園內益蟲與害蟲的生物種群密度,控制害蟲數量,實現“有蟲無災”。
生物多樣性對蟲害的防治表現:
物種的多樣性是害蟲生態(tài)控制的基礎。
道遠茶園不使用除草劑、殺蟲劑等,藥劑的使用會顯著影響天敵物種的豐富度,降低群落的物種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豐富,使得茶園生態(tài)系統穩(wěn)定,有害生物自然減少。
植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茶園生態(tài)系統中生境及植被多樣性增加,能夠為天敵提供花蜜食物、避難所及替代寄主或替代獵物,會增加天敵的種群和種類,提高了天敵對害蟲控制效果。
生境與植被的多樣性是決定天敵物種豐富度的重要因素
茶園里多種植物混生,其他植物分擔害蟲對茶樹的危害程度。
多樣性的生態(tài)系統造成復雜的視覺、嗅覺刺激,從而擾亂害蟲尋找寄主植物,影響害蟲移入茶園的成功率。
植物種類繁多,其中的非寄主植物可明顯增加害蟲在遷移擴散中的死亡率、阻止蟲害移動傳播。
茶園的里一些植物若含有揮發(fā)油、生物堿或其他物質,害蟲也避而遠之。
草木回歸茶壟覆蓋地表,植物上的蚜蟲就是瓢蟲的主要食物,可有效增加天敵數量。
好茶由生態(tài)種植開始,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茶樹健康生長的基礎,茶園里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物種群族種類繁多,他們和諧共生,物種間相生相克,又相互依存,共同維護茶園生態(tài)系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