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易武》中「易武風土」章節(jié)之
「名門之秀——高山寨」的精彩內(nèi)容
“高山”一詞,雖是口頭語極為尋常,卻意味無窮。
“歷登高山臨溪谷,乘云而行”,是亂世梟雄曹孟德的胸中氣象。
“巍巍乎志在高山,湯湯乎志在流水”,是鐘子期初解琴中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則是太史公對孔子崇高品德的仰慕。
不過,香堂族人在起“高山寨”這個名字的時候, 可能并沒有那么仔細推敲,只是直白地陳述事實——據(jù)說因村寨建于高山頂峰云霧之中,故此得名。
高山其寨,倒也符合“浮云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zhuǎn)迷”的詩中意境。高山寨海拔1400米左右, 與麻黑隔山相望。原住民乃是易武的原生民族香堂族,也就是彝族的一支。
從地理位置來看,易武七村八寨交錯延伸,而高山寨卻偏居邊隅獨占一山。
“無為”或許是最好的作為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高山寨在叢林掩映間,綠樹環(huán)抱,青山相依。數(shù)百年來,香堂人種茶、制茶習俗世代相傳,古茶園就散落在寨子周邊的山林之中。
抬起頭透過樹與樹的縫隙,藍天之下云彩緩慢地流動。遠眺,小黑江緩緩南流。
沿著濕滑的小路往里走,穿枝拂葉前行。茶農(nóng)在前方開路,不時揮動砍刀斬斷過于茂盛的野草雜木。
古茶園被群山環(huán)抱,終年云霧繚繞,茶樹與自然融為一體,朝夕飽吸云霧精華。茶樹在林中,遠看不見茶樹。各種蒼翠挺拔的高大喬木生長在茶樹周圍,蕨類等植物鋪成綠色毯子,石斛、苔蘚、地衣隨處可見,野花野草長得肆意。蜜蜂嗡嗡揮舞著翅膀,蜘蛛辛勤結的網(wǎng)時常攔住勞作的山民。
深呼吸一口,仿佛置身天然氧吧,從鼻息到心口, 皆是清新澄澈。如此好的生態(tài),可會“林深時見鹿”?那是太理想的意境,茶農(nóng)真正擔心的是,如何避開自家茶地里時時出沒的蟒蛇。
高山人管理茶園,頗有些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味道,聽任茶樹“野蠻”生長。這里的茶園,極少看到人為干預與破壞的痕跡,更像是被遺忘在森林中的精靈:豐富立體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讓古樹茶無須施肥,完全原生態(tài);高山人極少修剪茶樹,連茶樹旁邊的雜草雜樹,都是實在擋道了才會動手砍上一砍。
據(jù)村民說,在20世紀70年代,政府號召茶農(nóng)砍茶樹種糧食,高山的香堂族人“缺乏覺悟”,還管理什么茶園?扛著槍打獵去!
日月往來,時移世易。昔日的落后成為優(yōu)勢,當年的“無所作為”,讓高山寨古茶園意外地完整保留下來?!叭狈τX悟”在今天看來何嘗不是一種順應自然的先知先覺?陰差陽錯中,高山寨保留了易武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最為完整的成片古茶園。
高山之上 有少年郎英姿俊朗
高山寨,往東,是去往曼撒古茶山。往西,則是去往蠻磚,古六大茶山山水相連。在高山寨憑據(jù)臨眺, 小黑江和象明就在山下穿行……
高山寨,易武花香帶的起點。高山茶花香清雅,水路細膩,風格峻朗,茶底醇厚。品高山寨,如遇翩翩少年郎,英姿勃發(fā),自有一股向上生長的力量。
作為易武茶花香帶的明星,高山寨的茶有一股清雅的花香,滋味甘醇順滑帶甘香,苦澀度低,使人心曠神怡,集于舌尖和上顎,之后迅速化開,茶氣濃厚貫喉而入,舌根兩頰泛甜,杯底留香,掛杯持久。高山寨除了具有香氣高、回甘好等特點,隨著時間陳化, 甜度會更加明顯。
孤懸一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原生民族世代種植管理的茶園,未曾斷代的風格特質(zhì),易武花香帶的起點, 都在昭示著高山寨的“與眾不同”。
無論我如何去論述高山寨的特別,始終百聞不如一“品”。高山的風格滋味,都融入杯中茶水,豈不正應了那一句“高山流水意無窮”?如同伯牙等待子期,高山峻極,天造芒芒,唯待知音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