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煎茶道的風(fēng)口,哪些人開始躍躍欲試
?《茶經(jīng)》問世后,煎茶道開始在文士階層中廣泛開展起來,“都籃”的風(fēng)行與《茶經(jīng)·五之煮》式語言成為中唐新風(fēng)尚的獨特風(fēng)景。
?《封氏聞見記·飲茶》中封演的一段文字無疑是煎茶道興起時的風(fēng)暴眼,這是《茶經(jīng)》問世后,最近距離的茶時尚觀察。讓我們看看當(dāng)時的人們是怎么看待《茶經(jīng)》與新的茶器及新的煎茶道風(fēng)尚的?
?常伯熊是怎樣在中國的茶藝舞臺上走秀的?他的煎茶道表演是怎樣的,和《茶經(jīng)》里煎茶道的描述一樣嗎?
時尚風(fēng)暴眼:來自《封氏聞見記》的現(xiàn)場報道
《茶經(jīng)》寫完后,社會上有什么反響呢?今天我們很榮幸地能從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一窺當(dāng)時的情形。封演說:“楚人陸羽新近創(chuàng)作了一部茶書,論述茶的功效和煎茶、烤茶的方法與程式,并為此專門設(shè)計了二十四種茶器,都裝在‘都統(tǒng)籠’中。遠近的人無不傾心羨慕,都希望能家藏一套?!?/p>
《封氏聞見記》與《茶經(jīng)》都記錄了飲茶風(fēng)尚盛熾的情況,如“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fēng)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薄颁钑r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p>
從這則鮮料的見聞看,《茶經(jīng)》引起大家興趣的,一是它倡導(dǎo)的養(yǎng)生功能,這恐怕是第一位的;道教風(fēng)氣向日常生活的滲透,已經(jīng)興起了許多養(yǎng)生食單,茶,無疑是新貴。
二是能裝下“二十四器”的“都統(tǒng)籠”,也就是“都籃”。這套新的茶道用器頗能吸引人,透著不一樣的品性。“二十四器”的設(shè)計原則是從寺院風(fēng)格中來的,講求的是實用、得便、雅凈、儉樸、平和、沖淡。寺院里的用器強調(diào)不要攀比,用人之所棄,都是卑微的東西。但陸羽的“二十四器”還有儒家的用意在里面,像風(fēng)爐、鍑等的造型,還有“精行儉德”與茶祖神農(nóng)氏的提法等。最能反映煎茶道隨處即可展示的,就是盛納“二十四器”的都籃。
三當(dāng)然是陸羽所倡導(dǎo)的新的煎茶道程式了。社會上似乎對此頗為期待,這時一個叫常伯熊的茶藝師不負(fù)眾望地出現(xiàn)了。他在陸羽論述的基礎(chǔ)上加以廣泛潤色,對煎茶道的推廣起了很大作用,聲名甚至掩過了陸羽。
四是煎茶道開始走出寺院,進入文人與士人、特別是“王公朝士”的生活圈子。文人作為一個飲茶的階層出現(xiàn),這是中唐才有的事。文人正式與茶聯(lián)璧,使茶的文化底蘊提升了?!恫杞?jīng)》效應(yīng):茶藝師常伯熊的走秀與煎茶道風(fēng)行
《封氏聞見記·飲茶》最讓人激動不已的地方,還在于封演記述了一次實實在在的煎茶道茶藝表演。
還是這個常伯熊。他在臨淮縣館受官方邀請,做過一次很出色的現(xiàn)場演示。當(dāng)時他穿著黃衫、戴著烏紗帽,將茶器一一列開,表演的程式流暢,還配合對茶的解說,“區(qū)分指點,左右刮目”。反響是很驚艷的。
這是歷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一次茶藝展示,也是《茶經(jīng)》中的煎茶道第一次面世。地點在今天的安徽泗縣,常伯熊據(jù)說就是安徽人??紤]到《茶經(jīng)》成書于江浙的苕溪一帶,我們從中可以大致看到《茶經(jīng)》的影響范圍。當(dāng)然,這個影響也是逐步在擴大的,從今天出土文物與文獻記載的情況看,兩京(長安與洛陽)、江西之間更像是《茶經(jīng)》中“二十四器”風(fēng)尚盛熾的地方,陸羽成神也在那里。
《詠淮古詩選》(左圖)的注釋里引《天啟淮安府志》(中圖)確認(rèn)常伯熊的籍貫是今安徽泗縣人。
《茶經(jīng)》的流傳,使得文人階層更注重茶器的風(fēng)雅、煎茶的情趣、詩藝的覓煉、境界的追求。本來是寺院的茶藝,在新的茶器“都籃”成為便攜之物后,以一種雅致的作派,進入世俗文人的日常生活。
他們按照《茶經(jīng)》“四之器”的方式制作或玩賞茶器,以“五之煮”的流程煎茶,更用其中的“三沸候湯”語言來表情達意,試探彼此心目中的茶境認(rèn)同。
“蟹眼”、“魚眼”、“騰波鼓浪”等《茶經(jīng)》詞匯就成為文人們作詩的口頭禪,如“便涼即嗜眠,煮茗還破睡。不為蟻穴戰(zhàn),猶尋蟹眼沸。果欲夢何夢,應(yīng)知味非味。”(宋王安中)、“呼童烹露芽,蟹眼時一斟。是中有雋永,透入肝腸深?!?宋王柏);“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曲塵香,花浮魚眼沸”(白居易)等。
有一種休閑,叫《茶經(jīng)》式煎茶
陸羽的煎茶道是一種文人間雅集的藝術(shù)活動。煎茶與清談、賦詩并重。分室內(nèi)與野外兩種。在室內(nèi)的座隅間還常常有“茶經(jīng)掛圖”(書寫《茶經(jīng)》正文的素絹掛圖)。有的還常伴隨著琴瑟之音,如“茶美睡心爽,琴清塵慮醒”、“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綠水靜留賓”。
《中華茶史·唐代卷》版的唐代煎茶示意圖
標(biāo)準(zhǔn)的煎茶程式是什么樣的呢?第一步驟是備茶。首先炙烤餅茶,用“夾”夾住茶靠近火烤,烤好后將其儲放在“紙囊”里,為的是茶的香味精氣不外泄。等餅茶晾涼后,拿“碾”研磨成粉末,再用“羅”篩濾一遍,使茶末更細,再存于盒內(nèi)。
第二步驟是煮水。在“鍑”里盛上水,放在“風(fēng)爐”上煎煮。
第三步驟投茶。第一沸水開時,根據(jù)“鍑”內(nèi)湯的多寡,從“鹺簋”中取出適量的鹽花添入,用以調(diào)味。等第二沸水開時用“瓢”(柄勺)酌湯一勺放在旁邊,一邊拿“竹筴”在鍑湯中心循環(huán)擊拂攪拌,再用“則”(茶量)量末,對著中心下末。等到茶湯勢如奔濤濺沫,第三沸時取先前放在旁邊的第二沸水止沸,做培育湯花之用。湯花是下了茶末之后,在沸水中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湯花,薄的叫“沫”,厚的叫“餑”,細輕的叫“花”。
第四步驟分茶、奉茶。到上面說的第三步驟,茶已烹煮完畢,將煮好的茶分酌于“茶碗”(唐詩大多稱為“茶甌”),茶碗專作飲茶之用,分茶時必須沫餑平均,要求是很高的。
臺灣《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版的唐代煎茶法示意圖
煮茶操作程序中,如有茶渣濺沫,需使用一定的茶器予以清理,例如“滌方”貯茶沫、渣滓,“巾”擦拭茶漬。飲用的茶器一律放在“具列”上,茶事完畢則以“札”刷洗“鍑”,茶器清潔后收容于“都籃”。
都籃:休閑的風(fēng)景
由于煎茶道在文士階層中的廣泛開展,產(chǎn)生了大量的寫煎茶、品茶的詩。如唐劉言史《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粉細越筍芽,野煎寒溪濱。恐乖靈草性,觸事皆手親。敲石取鮮火,撇泉避腥鱗。熒熒爨風(fēng)鐺,拾得墜巢薪。潔色既爽別,浮氳亦慇勤。以茲委曲靜,求得正味真。宛如摘山時,自歠指下春。湘瓷泛輕花,滌盡昏渴神。此游愜醒趣,可以話高人。”李商隱《即日》:“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奔葘懗隽思宀璧倪^程,也寫出了煎茶的環(huán)境與休閑志趣。
五代畫家周文矩的《重屏?xí)鍒D》描繪了當(dāng)時的宮廷生活,右床上漆底朱邊的都籃赫然在目。
便攜的都籃,作為煎茶的便利之物,在院內(nèi)或野外,都被看成風(fēng)雅休閑的代名詞。清飲的茶,使得文人們交游性情、價值認(rèn)同也迥異于盛唐,而成為宋代文化形態(tài)的前導(dǎo)。都籃甚至在宋代更為風(fēng)行,如劉摯《煎茶》:“飯后開都籃,旋烹今歲茶。雙龍碾圓餅,一槍磨新芽。石鼎沸蟹眼,玉甌浮乳花。詩思一坐爽,睡魔千里遐?!敝苠觥蛾懹鹑罚骸皵M酌松根泉,先酹松下土。甌犧副都籃,拾薪自煎煮。一杯復(fù)一杯,并酌連四五。寄謝山中人,腹痛不累汝?!笔Y堂《堯峰新井歌并序》:“而我時邀墨客去,松澗遠挈都籃游?!标淌狻吨蟛琛罚骸盎叫萝G如煙,靜挈都藍煮惠泉?!泵穲虺肌秶L茶和公儀》:“都藍攜具向都堂,碾破云團北焙香。湯嫩水輕花不散,口甘神爽味偏長。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盧仝走筆章。亦欲清風(fēng)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傍。”都可看出由都籃引出的煎茶之趣。
煎茶,作為文士階層的一種休閑方式,極大地塑造了他們的主靜重養(yǎng)、清思朗逸、內(nèi)斂理性的文化性情。儒家“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要旨使得人士們通過煎茶之藝的體驗實踐,步入審美化的生命境界。同時,天人合一的道心與此生即是凈土的禪悅也鼓蕩著他們走向社會與自然。
在中唐煎茶道的流行時尚中,常伯熊成為了該風(fēng)尚中的一個風(fēng)向標(biāo)。晚年的常伯熊因為飲茶過量,患上風(fēng)疾,也勸人不要多飲了。這句話里似乎試探出煎茶道的邊界與變革的信息。(來源:陸羽文化。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