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1611—1680),本名仙侶,號天徒,后改名漁,字笠翁,一字笠鴻、謫凡。祖籍浙江蘭溪夏李村,明萬歷三十九年生于雉皋(今江蘇如皋)。李漁是一位戲曲、小說兼擅的杰出作家。他的文藝修養(yǎng)和生活情趣綽有余裕,于品茶經(jīng)驗頗豐,并把茶事入戲曲、進小說,有多方面的場景表現(xiàn)。
李漁像
《明珠記·煎茶》是李漁的劇作。劇情中,有30名宮女去皇陵打掃,途經(jīng)長樂驛,驛官王仙客聽聞自己的未婚妻(因家遭橫禍而離散未完婚)亦在其中,便讓人扮作煎茶女子去打探消息。此時,一個就著茶爐煎茶,坐待機會;一個以要吃茶而喚煎茶人至身前,終于得以會面,探得了消息。煎茶、吃茶成為劇情發(fā)展的重要線索。
李漁小說《奪錦樓》的第一回“生二女連吃四家茶,娶雙妻反合孤鸞命”,是說魚行經(jīng)紀人錢小江與妻子邊氏生有兩個極標致的女兒,可是夫妻兩口卻似仇敵一般。夫要將女兒許人不容妻做主,妻要招女婿又不使夫知聞。兩個人你瞞著我,我瞞著你,都央人背后做事。以致兩個女兒吃了四家的“茶”。這里的“吃茶”,即是指女子受了聘禮。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為“受茶”。李漁在《蜃中樓》這篇小說中,也用了“吃茶”這個典故。
李漁祖居(蘭溪夏李村)
李漁的品茶經(jīng)驗在《閑情偶寄》中有記述,書中卷四《居室部》有“茶具”一節(jié),專講茶具的選擇和茶的收藏?!败⒛钣谏皦?,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他認為茶壺以宜興(古稱陽羨)的紫砂壺為最。但他對當時有的人“寶之過情,使與金銀比值”,頗不以為然?!爸梦锏∑溥m用,何必幽渺其說。”
他還具體說到茶壺的壺嘴制作:“凡制茗壺,其嘴務直,購者亦然,一曲便可憂,再曲則稱棄物矣。蓋貯茶之物與貯酒不同,酒無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論,茶則有體之物也,星星之葉,入水即成大片,斟瀉之時,纖毫入嘴,則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覺悶人。直則保無是患矣,即有時閉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難力導也。”
李漁移居南京時的故居——芥子園(南京秦淮區(qū)老門東三條營)
至于藏茶,他認為宜用錫瓶,能使氣味不泄。錫瓶之蓋,宜厚不宜雙(不必用雙層蓋)。凡不是即開的,可在瓶口處用二三層綿紙封固,再覆之以蓋,稱之為剛柔并用,是藏茶善策。由此足見李漁品茶之精到而又講實惠。
(圖片來自網(wǎng)絡。文字選自《茶之文史百題》,阮浩耕編著,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