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普洱茶的歷史原點,喝茶人的口味終點。
無論是茶小白,還是資深老茶人,普洱茶喝到最后,終究逃不開易武的溫柔懷抱。今天的易武幾乎就要和普洱茶劃上等號。
?
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前的易武,是一個在地圖上幾乎找不到,在云南人的記憶中也快要消失的地方。1994年,以呂禮臻為代表的臺灣茶人來到這里,這才解封了易武沉睡的魔咒。1994至2004年的十年,在歲月知味的的圖譜中,被稱為易武的“復興時代”。
十年,老字號、制茶古法慢慢被尋回,新的品牌逐漸萌芽。于易武,這是意義非凡的十年;于普洱茶,是承上啟下的十年。
這個我不曾參與的十年,是什么讓易武從默默無聞到星光璀璨,又是什么讓眾人對這十年念念不忘,我想去探尋。
初入易武
說起來,為何臺灣會有人對普洱茶如此癡迷,如今看來,好像是命運女神的安排。90年代中期,香港九七大限前期,港人為后續(xù)移民動作開始大清茶倉,一些臺灣茶人未曾見過的茶餅也不斷涌現(xiàn)出來。不知其所以然的云南地名讓眾人很是著迷,即使不停地喝,仍然比不上到原產地的一瞥。1993年四月,聽聞首屆中國國際普洱茶學術研討會在思茅開展,茶癡們坐不住了,興致勃勃地想與各專家好好聊聊令他們魂牽夢繞的遠年普洱。
?
但令人失望的是,會中討論均為新茶。臺灣茶人們想聊越陳越香,與會專家們聊的卻是綠茶普洱茶。但這一次遠行并不是一無所獲,他們找到了一本《版納文史資料選輯4》!這本書里記載了他們手中那些老茶餅的蹤跡,同興號、同慶號、同昌號,所有都指向了同一個地方:易武街。影印后傳閱,成為第二年再度深入云南,進入易武的重要線索。
1994年8月,第三屆中國國際普洱茶學術研討會在昆明舉辦。呂禮臻、陳懷遠、曾至賢等一眾十八人再一次風塵仆仆地飛往參與。
茶癡們沒有放棄希望,易武才是他們最大的希望。在思茅,有人跟他們說普洱茶就產在思茅;在景洪,有人跟他們說六大茶山是歷史上的事,如今已不復存在了;在西雙版納景洪請導游小姐帶路時,她納悶地問:那是什么地方?
經過數(shù)天的奔波,8月22日,一行十九人踏入易武老街的霎那,命運的鐘聲敲響。接待他們的鄉(xiāng)長吳正金給他們找來易武前鄉(xiāng)長張毅,彼時他正在整理易武鄉(xiāng)志,研究茶山文化和老茶號,臺灣茶癡們的到來,對彼此都有如神助,老天爺把他們湊到一起,必有大任。
?
在旁人看來蠻荒之地的易武,對他們來說,卻是怎么挖也挖不盡的黃金礦。
?
走訪、詢問、拍照,斷案碑、瑞貢天朝大匾、茶馬古道、茶莊房屋,所有這些像潮水般涌來,讓陳懷遠、曾至賢一刻不停地拍。這一次初探,他們揭開了易武三大老茶莊宋聘、同慶、同興的神秘面紗,發(fā)現(xiàn)了茶馬古道的痕跡。
?
雖然在易武僅停留一天,看著黃沙滾滾的易武老街,茶癡們深知要做的還有很多,他們在內心許下愿望:重塑易武第二春。
易武復興時代
離開易武的第四天,陳懷遠就決定再回去。走到景洪時,他想:所有普洱茶的答案都在易武,在沒有解開謎團前,為什么要離開?「傳統(tǒng)制茶工序」究竟怎么回事?既然愛茶、制茶,就有必要把答案找回來。
于是他就這么毅然決然撲向大山,背著三臺相機爬山涉水,記錄下了許多文物的消逝前的唯一影相。借助張官壽老先生的幫助,通過不斷學習、記錄、親自制作,一塊塊破碎的版圖被重新拾撿起來,最后一套完整的傳統(tǒng)普洱茶工序終于被復原出來。
?
次年,呂禮臻再入易武,與張毅商議重新恢復做元寶茶,把張毅寫的《易武鄉(xiāng)茶葉發(fā)展概況》帶去臺灣。還不斷試制傳統(tǒng)手工餅茶,帶往臺灣、香港等地宣傳銷售。又搜集許多歷史上普洱茶產區(qū)的寶貴資料,在臺灣做了實物展出。
同年,他還委托張毅以易武茶為原料,以傳統(tǒng)手工石磨壓制工藝試制“真淳雅號”并帶往臺灣、香港銷售,開易武重新制作七子餅茶的先河,重新開啟世人對易武茶的認知。
之后,曾至賢也多次進入易武、倚邦考察,經過十余年艱苦研究,終于寫就《方圓之緣:深探緊壓茶世界》。幾股力量匯聚在一起,曾經的塵封記憶一下被打開,世界一下子被易武吸引了視線。臺灣人、日本人、韓國人、馬來西亞人,甚至是法國、美國學者紛紛前來調查。通過考察及電視、報刊、雜志的宣傳報道,古六大茶山又紅火了起來。
茶價飆升繼而引發(fā)了各界關于「越陳越香」的討論。老茶、越陳越香裹挾在一起,讓本是消費區(qū)域的喜好轉而開始影響產地的審美。而后各方的介入又把昔年在緊壓茶、邊銷茶、七子餅茶才出現(xiàn)的“陳香”字眼,嫁接給了“熟茶”。「越陳越香」逐漸成為普洱茶的核心價值之一,也是普洱茶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
從陳香到越陳越香,普洱茶完成了從消費品到藝術與金融品的系列改造,形成了獨到的話語體系,散發(fā)出如同普洱茶奇特陳香那樣的獨特魅力。
?
新世紀以來,乘著易武的這股旋風,山頭茶開始逐鹿。山頭茶的出現(xiàn),為大眾提供了一個認知普洱茶的全新視角,同時又極大豐富了普洱茶的審美情趣。
到2004年,僅古六大茶山區(qū)域收購、加工、販賣茶葉的大、小茶莊就發(fā)展到百余家。茶價也從每公斤1~2元上漲到每公斤150元左右。還有無數(shù)人被老茶、被山頭茶所吸引,紛紛加入普洱茶行業(yè)中來,普洱茶終成燎原之勢。
?
這十年,是承上啟下的十年。承接了過去講究的原料,考究的工藝,開啟了以“陳香”、“古樹”為指南的品飲新時代。
致敬易武
當我們再次翻閱易武興衰起伏的歷史,會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易武作為一直以來的文化重鎮(zhèn),起起伏伏數(shù)載,卻依然保持著低吟淺唱的魅力。在布朗茶區(qū)、臨滄茶區(qū)被游客記得爆滿,頻頻登上新聞頭條時,易武,像是時間的遺物,靜靜地保持著自身的醇和柔軟,任屋外風雨飄搖,我自勝似閑庭信步。
復興,勢在必行。但復興不是人海戰(zhàn)術的炒作,復興是不斷的追憶。90年代海峽兩岸茶人追憶的是古法、老字號。如果沒有那些追尋過去的文字,過去就成了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成了必須竭誠追求的渴慕對象。失去過去,總是使人無比悲傷。但即使有這群瘋子們的保存和記載,我們總是沒有辦法恢復得盡善盡美。當我們在易武祭茶祖時總能感到祖先就在背后默默凝望著現(xiàn)在,一轉頭,又消失不見。
?
上個世紀的90年代中期,在那個時候,普洱茶的很多概念都還沒有完全清晰——臺地茶和古樹茶的概念、采摘標準的概念、炒制工藝的概念、陳化時間的概念??正是因為在那個年代,這些現(xiàn)在我們都耳熟能詳?shù)母拍钸€未完全形成,所以造成了那個年代的經典,當中還留了一些遺憾。也正是因為這些遺憾,造成了即便經過了這么久的時間轉化,都還不能算最完美的易武茶。這是易武的遺憾。
?
正是這種無法盡善盡美的無奈,讓鄭少烘想要讓易武的價值被重新發(fā)現(xiàn)。他對于易武的專注和執(zhí)著不禁讓人想起那群臺灣茶癡在第一次去到易武時內心的那份篤定和癡狂:重塑易武!
??
2005年,剛成立的歲月知味就毅然選擇扎根易武,擔當起復興易武、傳承易武的重任。歲月知味用了很多時間,去讀懂易武茶,它看到了易武遠久的過去,也看到屬于易武的未來藍圖。“致敬易武,傳承經典”,并非只是一句口號,也是歲月知味與生俱來的信念。在鄭少烘看來“致敬易武,傳承經典”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歲月知味自誕生起,便一直堅持的理念。
?
今年歲月知味推出年度主題產品:“致敬易武”復興之光,就是要再一次強調1994——2004這個易武茶復興年代的重要意義,向對易武的發(fā)展做過重大貢獻的先行者們致敬,喚起行業(yè)對歷史的尊重?!?/span>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喝易武茶,喝的又豈止當下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