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泡缺少苦味的茶,對“老茶手”來說,似乎缺少了什么,不能十足夠勁而美中不足??鄽v來是茶的原性,古代稱茶為“苦茶”。苦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對于中國人來說,品茶就是品味人生。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駁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
茶葉中的苦味,來自堿——茶堿、咖啡堿、可可堿,這堿還易溶于水,溶解率高達65%。苦味得以盡情釋放。禪茶一味,苦、諦、凡、放,苦居于其首。遇見茶苦,是為茶福。
1生津的苦
好茶一定要有苦澀,苦澀才能生津。茶葉品質不同,苦澀表現(xiàn)也不一樣:
好茶的苦不刺激,即刻就化,轉化為生津與回甘,沉入喉底、沁入心脾。
壞茶的苦就是單純的苦,自始至終都是苦澀,不會化開,在口腔生根,使人很難受。
2坐杯的苦
“好茶坐杯一定苦,劣茶不坐杯不一定苦?!?。
那么什么是“坐杯”呢?就是茶葉浸泡的時間過長,超出的常規(guī)。
好茶,浸泡時間長了,一定有苦澀,沒苦澀的不是好茶。這是第一個意思。
如果浸泡的時間不夠,你又捕捉不到苦味,這茶葉質量就不排除有問題的可能。
3帶澀的苦
澀,其實是口腔肌肉神經(jīng)組織收斂運動。兒茶素達到一定含量時,可引發(fā)這樣的收斂。適當?shù)氖諗?,也是茶飲的體驗。如果沒有這收斂,茶飲的層次感就少了。
“收斂力量”,是茶湯給舌尖按摩。茶湯濃了,按摩力度就大,你可能就亂叫。茶湯太淡了,你又覺得按摩力度不夠,那就是沒有茶味。
4回甘的苦
甘甜,是反映茶湯飲后回甘狀況的滋味指標。飲后回甘是茶葉糖類物質在口腔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為單體葡萄糖后產(chǎn)生的甜感。優(yōu)質茶葉,回甘越快、越明顯、越持久。
有茶友說:“苦澀乃茶之本味,好茶必有苦澀可以捕捉,咽下,化得很快,人稱回甘?!?/p>
有人認為回甘是因為茶葉中含有一種“黃酮”物質,可以將入口之初的苦澀味轉化為自然的甜味。而且,黃酮含量越高,茶湯的回甘就越明顯,氣味也越醇厚。
兩種觀點都沒把“回”字給說清,而“回甘”的魅力,是什么“回”?怎樣“回”?回甘的背后,到底是“糖類物質”還是“黃酮”在作祟?
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對好茶,你必須是神捕快手。因為茶越好,苦澀化得越快,你也要用更快的速度捕捉這苦后回甘生津的層次變化。
5詩意的苦
茶到深處,那苦味真的不一樣。說到茶葉的苦后回甘,一位資深藏家詩意大發(fā)感嘆到:“或許吧,小時候我盯著太陽看,看久了,閉上眼睛,一片綠色的圈圈。所以我感覺喝茶也是這樣,只是一種感覺,當然沒科學根據(jù),或許我是錯的?!蔽队X啊,都轉化成視覺、幻覺了。這本領,必須有一顆詩人的心。
6清醒的苦
老和尚把茶引入寺廟,最初就是看不爽小和尚昏昏然的誦經(jīng)之狀!明朝文震亨列舉茶飲的神功,其中下面這些,基本都依賴于“醒腦的苦”:“物外高隱,坐語道德,可以清心悅神;初陽薄暝,興味蕭騷,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拓貼,揮麈閑吟,篝燈夜讀,可以遠辟睡魔?!?/p>
清心悅神、遠避睡魔,很多人眼中,茶葉就這功能。為了清醒,再苦的茶,也喝得下去。
必須提醒:精神衰弱、長期失眠的人,苦茶少喝,醒腦的苦,你受不了。
7養(yǎng)生的苦
日本榮西禪師在《吃茶養(yǎng)生記》認為:五臟喜五味。肝臟好酸味、腎臟好咸味、肺臟好辛味、脾臟好甘味、心臟好苦味?!靶呐K是五臟之君子也;茶是五味之上首也。”據(jù)此,禪師說:“因滋(此)心臟愛苦味,心臟興,則安諸臟也!”。
好茶總是苦后回甘,澀后生津;人生總是甘苦交疊,關鍵要一一嘗過、細細品味、時時咀嚼、慢慢感悟。有時最苦澀時正是芳香將至,最甘甜時卻有苦澀暗藏。在茶中體味到苦,并體味到化苦為甘的樂趣,在苦與甜中咀嚼歲月,在咀嚼歲月中參禪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