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開始,茶在中國的發(fā)展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并且傳播海內外,變成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進而升華成一種精神,一種文化。茶行業(yè)的發(fā)展速度也是十分的驚人。發(fā)展固然是好,但是越來越多的商家變得急功近利,似乎忘記了茶葉在被發(fā)現(xiàn)那一刻時的本質是什么。
從《神農本草經》中可以了解到,茶葉在被發(fā)現(xiàn)之初,先是藥用,然后是食用,目前云南有些少數民族還把茶葉當作涼菜食用。雖然茶葉一直在隨著歷史發(fā)展而發(fā)展,在唐宋時更是達到了興盛的狀態(tài),但是發(fā)展的重心卻開始慢慢偏離其原本所具有的藥用、食用價值,取而代之的則是茶湯口感及飲茶形式。唐代飲茶開始關注口感,方式主要為煮茶法,將茶直接放入水中煮,同時會加入各種東西,然后再吃掉茶。陸羽曾在《茶經》中有一段關于煎茶的記載,而那個時期茶與禪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到了宋代,中國經濟空前發(fā)達,奢靡之風盛行,斗茶之風興盛,喝茶更為講究,儀式感更是必不可少,其過程也非常繁瑣,據記載有近三十道工序,同時不再添加其他食物的點茶法(沸水沖泡,不再煮茶)開始登上歷史主流。
但真正讓茶葉走進千家萬戶的則是窮苦人出身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章,飲茶開始化繁為簡,散茶大行其道,各種茶類開始萌發(fā),一片生機盎然。清朝以后,茶葉品種雖然越來越豐富,但中國社會和經濟經歷一個短暫的高峰后進入了漫長而痛苦的下坡路。但達官貴族對于品飲形式仍然十分注重,如《紅樓夢》中描寫妙玉招待黛玉、寶釵、寶玉喝茶,烹茶的水是她五年前收的梅花雪。感嘆啊!平常人家喝茶只是防暑解渴的飲料和待客之道,談不上什么講究。到了二十一世紀,中國人重新站在世界面前。經濟的發(fā)展使得茶葉的消費群體和價位都在不斷升級,“極致”、“尊貴”、“皇家”、“貢茶”等詞匯開始映入眼簾,茶葉拍賣價格更是一次次刷新了人們對它的認知。如同吃貨們對美食的追求,茶客們對茶葉口感的追求也無可厚非,但過之則為奢靡。偏離本質太多。
而消費者對于口感滋味的極致追求更是給了一些商家趁機謀利的機會,越來越多的人做著與茶的本質完全背道而馳的事情。如同前幾年,為了追求極致香氣,市場上的鐵觀音越來越“清”,甚至出現(xiàn)了需要零下18度冷凍的鐵觀音。結果是,長期喝這種鐵觀音的人的身體越來越寒,稍吃點涼的東西胃就不舒服。甚至,還有一些不法商人給單樅里添加香精。種種行為表明對于茶的認識上我們似乎越走越遠,我們不僅沒有好好利用茶葉的保健價值,反而在用其傷害自己的健康。
茶的本質是什么?我們又應該用什么樣的眼光去看待它?
神農曰,解毒。翻譯成現(xiàn)代語言就是健康。健康是茶葉的生命力,是底線。乃是所有茶人應遵守的底線。健康來自于什么?物質。茶葉里的茶多酚、咖啡喊、氨基酸、茶多糖等物質構成了茶葉健康的核心。就這些而言,幾萬元一斤的茶葉和幾百元一斤的差別不大。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其它茶類從鮮葉到茶葉,里面的物質轉化很少,沒有太多全新的物質誕生。但白茶的發(fā)酵轉化則有所不同,通過經年的陳化發(fā)酵,就有了“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
白茶是種神奇的茶,白茶的制作工藝是最自然的,不炒不揉,既不像綠茶那樣制止茶多酚氧化,也不像紅茶那樣促進它的氧化;而是把采下的新鮮茶葉薄薄地攤放在竹席上置于微弱的陽光下,或置于通風透光效果好的室內,讓其自然萎凋。
晾曬至七八成干時,再用文火慢慢烘干即可。由于制作過程簡單,以最少的工序進行加工,因此,白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茶葉中的營養(yǎng)成分。
白茶的保存也是非常的簡單,常溫密封存放即可。
緊張的現(xiàn)代生活讓人們試圖尋求舒緩身心的良藥,泡上一杯好茶,品味那沁人心脾的香氛,入口后齒間像洗過一樣,舌尖甘而回韻甜,舌下生津,荷香,棗香,藥香混合著獨特的蜜韻縈繞在口腔,這種感覺令人十分舒適??梢哉f,白茶屬于時時都能喝,又十分好喝且適用人群較廣的一種飲料。而白茶隨著存放時間藥用價值也隨之提高,對人體有“三降三抗”(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輻射、抗腫瘤)的特殊功效。
茶葉雖生長于中國,但在漫長歲月的發(fā)展中我們似乎正在遺忘著它所具備的養(yǎng)生保健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對于口感香氣的極致追求。全民飲茶日的開展以及“十三五”之后大健康建設的推動,茶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帶動了越來越多人對茶行業(yè)的關注,但是在追求口感滋味發(fā)展的同時,我們要做的更應該是去關注茶葉原來所具有的養(yǎng)生保健功能。